寻找最美信访干部④ 赵赞国:20余载秉“为民”初心 甘当信访战线“螺丝钉”

来源:欧宝体育app登录首页    发布时间:2024-07-12 10:44:16

  信访工作被称为“天下难事”,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信访干部们迎着群众期盼的目光,守稳政策法律的底线,处理着千头万绪的诉求,在平凡岗位上坚持干着不凡的事。为展现一线信访干部勇于担当作为的榜样风采,引导激励广大信访干部深入践行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要求,长沙市信访局和星辰在线联合推出《寻找最美信访干部》系列专题,讲述长沙信访干部如何以实际行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长沙力量的故事。

  躬身信访二十年,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多年如一日坚持群众工作“不打烊”,将无悔的青春奉献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用炽热的初心践行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诺言。群众有事都喜欢找他,只因他做事认真、脚踏实地,从不敷衍塞责,既敢接“烫手山芋”,也能以实际行动为老百姓“跑断腿、磨破嘴”,工作至今已累计接访群众8000余人次,办理群众反映的信访事项1000余件,办结率100%,帮助群众解决大量疑难问题。因工作出色,他先后于2009年、2012年荣立三等功,他就是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街道干部赵赞国。

  从“出气筒”变“万能贴”2005年,赵赞国从部队转业到开福区四方坪街道任公共安全办主任,从此与信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赞国身上有股韧劲,有人曾用长沙“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来概括。刚接手信访工作时,他敏锐地发现了信访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区别。“信访工作很复杂,群众的诉求非常多元,不仅需要懂法律知识,还需要清楚政府的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更需要有能处理群众工作的本领。”面对一岗多责的现实,他很快摆正了心态,开启了两步走的计划。

  (赵赞国认真倾听群众的信访诉求。以上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张寅宇摄)

  在日常工作中,他坚持“民有所呼、必有所应”,面对形形的来访者,他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接待群众的“三件宝”:善意的微笑、耐心地倾听、有效地交流。

  “接待群众是门很深的学问。”这是赵赞国多年工作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微笑能让人放松警惕,倾听能拉近与信访者之间的距离,交流能让群众感受到你处理问题的诚意。

  每天上班打开办公室大门后,他的门口就陆陆续续会有群众前来。有一进门就把伞往桌子上一摔吓人一跳的,有还没开始讲话就哭天抹泪的,有态度强硬要求不当即处理问题就不善罢甘休的,还有坐在他车上死活不肯下车的,让赵赞国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他到村上了解信访情况,有位80多岁的娭毑拿着剪刀冲过来就在他的脸上划了一道口子,只因对方认为没有按自己的要求来解决诉求。“确实受了很多委屈,有时也会感到很难受,但我并不会让悲观低落的情绪持续很久。”赵赞国化解情绪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换位思考,“如果这件事是我或者我的家人遇到了,我会不会情绪也这么激动。”

  在日常工作之外,赵赞国开始潜修“内功”。党的信访政策、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招投标、建设工程、干部任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条例、规定和法律和法规都是他学习的方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得越久,他在接访的时候越能结合所学提出合适的解决的方法,很快就成为同事们心目中的“百事通”,“有事、有困难找老赵”也在群众中口口相传,打造了自己做群众工作的“金牌”口碑。

  耐得积案“精益求精”之烦治“疑难杂症”化群众“心结”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机遇与矛盾相互叠加,民间纠纷、公共诉求、维权之争纷繁复杂。如何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赵赞国总在思考这个问题。

  四方坪街道地处开福区东入城口,面积3.94平方公里,1998年由福安乡(原先福村、原胜利村和红色渔场)改为四方坪街道后,下辖九个社区、四个市场、五家改制国企,非流动人口加上流动人口近十万人。自1992年启动征地拆迁工作以来,因征拆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遗留问题多,化解难度大,信访问题居高不下。

  “迈开腿”是赵赞国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一有时间,他就到各社区、单位了解情况,通过多种方法收集社情民意。针对中央、省、市交办的有十多年“访龄”的多位信访老户,他总是反复约谈斟酌,查实查细问题焦点,分析研判问题症结,研究制定化解措施,通过这一种“笨方法”,他已与20多个信访积案对象签订了息访息诉承诺书,推动群体稳控持续向好。

  “很多棘手问题背后都有很复杂的成因。”赵赞国认为,只要带着感情和责任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就可以和群众“打成一片”。

  1992年,王某家所在村被纳入征地拆迁范围,但当时她刚嫁到广东,生了第二个孩子,按当时的政策属于超生范围,为躲避超生追查,没有及时给孩子落户。离婚后,她一个人带两个娃,生活很困难,加之常年信访,孩子的学习教育都没人管,多年来,她一直为此事信访。

  接手该信访积案后,赵赞国多次到王某家当面了解情况,王某也从最初的抵触到信任。家里的水管漏了,王某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他寻找专人上门修补;逢年过节了,他带着礼品上门慰问看望。在关爱王某日常生活的同时,赵赞国牵头组织多部门参与,查真相,辨是非,综合施策,推动这场持续了30年的信访积案于2022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事后王某专程送来了锦旗表达感谢。“相处久了,我们都变成亲人朋友了,现在还经常电话联系。”

  坚守为民维权的“贴心人”岗位以“真情”换“口碑”“很多小事处理不好,发现得不及时,就会形成隐患,量变产生质变,因此导致信访问题。”赵赞国深知,一旦小事变大事,沉没成本就会越高。所以,他从始至终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对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涉及群体利益的问题,提早向领导提供情况,提前积极介入,主动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以“情”为先、以“理”为主、以“法”为盾,把小事做精、难事办成、大事干好。工作二十年,赵赞国对辖区的社情村貌、发展进程、拆迁历史了然于心,全街有多少信访对象、每个对象的家庭情况、反映问题、信访经历、诉求困难都能脱口而出,手机通讯录都是数以百计的对象电话,手机随时畅通。面对大量的来信来访来电,他总是认真地一件件阅读、登记、甄别,对一些不起眼的来信来访,他也常常翻来覆去地阅读,寻找线索,力求突破。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作为信访干部,他业务精通,依法依规公平调解矛盾纠纷;作为桥梁纽带,他维护大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作为单位前辈,他言传身教,将经验和技巧无私授予年轻后生;作为一名党员,他冲锋在前,带头冲在信访工作的一线,厚植“一叶知秋”的为民情怀,强化“一马当先”的责任担当。“让群众满意就是我的工作目标。”在即将退休的前夕,赵赞国表示,自己将坚持做好传帮带,站好最后一班岗,永葆为民初心,砥砺为民恒心,用心用情、全力以赴做好信访工作。